sometimes this kind of rant is just the right thing… (from a couple years ago)
演唱會
「整個晚上都在聽我唱母語,會不會很辛苦?」
那天晚上金曲獎得獎者,’Amis歌手Suming Rupi 在他第二專輯的發片會那樣開玩笑說,他的歌迷,拉鐵粉,也應該知道Suming會如何繼續
「如果真的不習慣你們,也可以把我的歌當作法文,不是跟法文很像嗎?」
Suming提起在台灣主流社會受一般人重視,很高貴的語言,使他的笑話帶有些許諷刺以及傷感;因為台灣的媒體市場不太能接受原住民族的族語創作,何況說巨大的中國市場,所以Suming的唱片公司一直勸他寫所謂國語專輯才能保證會賺錢。不過Suming不管現有市場的考慮;寫阿美族語歌詞已經成為他堅持的方向。反正,他的聽眾總是可以假裝是法文(或者韓文)
語言市場以及語言復振
對我來說,Suming的笑話又很深又剛好觸到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在當前台灣所面對的問題。我這種想法,有三種原因
第一:從一個語言社區(speech community)的觀點來看,每一個語言社區在其溝通實踐中,會選擇某幾個語言或語域,而這種選擇,在一個多語言的語言市場來作,這就是說,只有在國族注意者的幻想中,才有使用單一語言的民眾。其實,每一個語言在語言市場的空間中一直流通,一直增值或降值
第二:因台灣的特殊情況,1987年解嚴以來的族群政治,還有近年中國對台灣經濟影響,所以中文以國家語言的價值,一直增加,使得原住民族各族語同時降低,雖然原住民族已成為台灣主流社會所重視的多元文化象徵之一,這種原住民族的圖騰化,卻無助於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剛好相反的是,原住民青年覺得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期望,給他們另外一種負擔
第三:語言復振,並非語言流失論述所描述的輸贏關係(not a zero-sum game),台灣原住民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在他們引用主流,非主流媒體的遊戲中,早已創造了幾種原民化的國語,以及幾種類似社會語言學家Errington在拉丁美洲注意到的「非純真,但真實」(impure but authentic) 的原住民族語
只可惜,台灣主流社會對台灣原住民族及其特殊語域的態度,一直直待在殖民主義懷舊和同情的心態, 如同馬英九2007年底跟溪洲阿美族部落反遷村民眾的對話:
「我會把你當人看,我把你當市民看,要好好把你教育。」
啊,感謝國民政府的德政,再過幾年都會像中國人一樣,講話都會捲舌了我們!對啊對啊,總統先生兒的意思是說,會教我們法文!這樣我們才發現,唱著母語ci-Suming,原來就是美語…阿…美…族語
好的,我們都知道不是惡意的啦馬先生,我相信他一直最照顧原住民,就像一般人一樣,不是很好意的嗎?對山地人頗有同情心?好的,那你可以問自己,同情等於尊敬嗎?真正的多元文化等於圖騰化的原民文化嗎?你有沒有考慮過,原住民想不想要你們好意,到底?!
其實原住民對華人要教育,要改良,要幫助他們的各種社會工程已經厭倦了,華人憑什麼,在四十幾年山地平地化政策取消後,還要純真的原住民扛起代表台灣多元文化國體的負擔,怎麼能夠?!
好的,我們都知道華人的善意, 是非ㄟㄟㄟㄟㄟㄟ常珍貴的!對啊,原住民的土地,不用還,只要華人將其五千年文明給山地人,就功德無量!感恩,onegaishimasu, sanQ beli ma-chi!
啊對,太感謝你們!
不過,原住民族語復振,需要的不是善意,是友情friendship not charity。就是說,一種有代價的承諾,這種承諾來自跟經濟理性完全不同的利益結構,而且,這種承諾必須謙虛地執行,因此它需要台灣人將台灣公民社會的基本定義,重新想像,再次構造。這才是原住民族語復振對台灣主流社會的挑戰;台灣超越華人社會意識,是族語復振對台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