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有學校之前,去上學我總覺得自己是第二等公民
就這樣,一直到畢業以後。部落要建立學校那個時候,我在讀大學
我來看一看,哇!是自己的學校,我太興奮了,因為有了學校,小朋友就不再用放棄他們自己」
kitigan zibi kikinamadinan (kitigan zibi 部落學校)的校長跟我們介紹他們的學校
30年的教學路途中,部落從文化流失以及第二等公民的困境卻走入語言復振、文化尊重的新生命。kitigan zibi kikinamadinan 的創辦人,pauline decontie 說,當時他們建立學校,是因為她,還有幾位家長發現他們的小孩不太會講母語
pauline說她記得1960年代時,anishinabeg族語還是部落日常生活的主流語言,那時候就算他們去上學一定要講英文,一放學他們也會講母語,不過那時候政府和教會的同化政策已經開始毀滅他們的傳統文化,當然因為教會的勢力,他們傳統祭典還有他們傳統音樂被禁止,而且原民事務局為了「開化」原住民建立了住校班(residential school)。所謂住校班即設在都會或傳教基地的學校,因為在校生不容許在課堂或宿舍講母語,再加只有寒暑兩假才放回家鄉,所以住校班盡快地使得學生將母語放棄,回家時,他們也因受到國族注意的熏陶而覺得講母語不適合現代文明生活,當他們想到回復自己的文化時,也恐怕太遲。pauline說,她有很多小時候的玩伴,被抓去上住校班,她也差一點也被抓了,沒有被抓是因為阿嬤很勇敢的反抗
pauline說當時,她父母已經過世了,她待阿嬤家,當時那位印地安代理人(indian agent) 來勸她阿嬤說,小朋友很難管啊,你如何保證她有機會上學啦,還是讓他跟我一起去學校好,她的阿嬤一直拒絕。不過阿嬤知道,如果pauline的成績不好,代理人會再來抓,所以阿嬤特別注意pauline上學,升學過程。日後,pauline也讀大學,當一個老師
教了12年以後,生了3個小孩, 她開始懷疑,小朋友有問題嗎?為什麼不會講母語?那時她只能怪自己:她的老公為了家裡薄弱的經濟情況而跑到美國當外勞,她自己也忙於工作,小朋友天天上學,學校的語言就是英文,放學打曲棍球是法文的天下,小朋友如何接觸到母語?畢竟家長大部分因住校班制也已經不會講anishinabeg族語。所以在1969,70年她跟幾位部落媽媽決定要建立一個母語夏令班
「就像印地安鄉很多很多活動,我們募款,就辦了一個賓果!」pauline笑著說,對,一個賓果,所以一開始,母語訓練營屬於他們部落,無論在募款或者教學方面也用部落的方式進行
因為夏令營受歡迎,pauline和部落媽媽們決定他們需要一個正式課程,不過因為部落小孩都去隔壁村的省立小,中學上學,他們一直受到挫折,當時他們母語課程等於選修課。一天只有20分鐘,pauline一直覺得非常有限。不過1973教育改革給他們一個機會:當時,法律規定原住民族教育權,每族群,甚至各部落,有權利建立學校並決定課程內容及目標。pauline瞭解教改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可惜因家長懷疑部落是否有能力建立學校,還有部落跟隔壁村校區簽約,使部落學校夢卻無法實現
他們之所以能夠建立自己的學校,其實跟1970年代末加拿大法裔獨立運動有關。1977年quebec省府通過101法案,按照101法quebec省所有學校,公所,法庭,甚至公司,等公家以及私利機構一律必用法文,此法律規定對kitigan zibi部落來講衝擊頗大,當時部落的主流語言是英文,他們也覺得101法將對他門族群認同不利,因為反對101法的聲音很大,所以部落終於有動力建立自己的校區
自1980年到1988年他們學校慢慢實現母語以及傳統生存技能課程,不過pauline跟家長會覺得他們還沒有成功,他們想盡辦法改進,家長也說,就算我們自己不太會母語,我們想要的是小孩在日常生活,還有他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都會說母語。所以1989年以來,學校有半天沈浸班,pauline記得當時很多很多家長卻不太願意讓小孩錄取,他們說,哎呀!小孩就要失去一半天的課程!後來怎會有競爭力?!結果,平均來講,參加沈浸班小朋友的成績其實比沒參加的學生好
他們kitigan zibi二十幾年的經驗值得探討,因為學校成立以後,慢慢成為整個部落總體文化復振的中心,不但如此,kitigan zibi學校也給其他algonquin部落提供了教學資源,部落有自己管理的學校,歷史,數學,自然科學,社會學課程,也可以表達族人的立場,有自己族群文化的成份,這樣也拉緊了傳統以及現代知識的距離。不過母語復振並沒有那麼簡單,當我們採訪時,我注意到沈浸班的學生習慣用英文彼此對話,走在校園英文還是主流語言,學生日後會用母語嗎?而且沈浸班成立幾年後,家長語言習慣的關鍵性更明顯,有的家長偷懶,將語言傳承推給學校管,有的家長雖關心母語傳承,但是自己不會講,無論如何,家長需要跟學校課程配合,一起培養在家裡講母語的習慣,母語才變成日常生活主流語言。這問題也顯示母語成年班的必要
台灣教學生態不同於加拿大,在台灣國立學校課程目標、內容、以及鑒定集中化的現象,是部落學校要面對的困擾之一,原基法還未執行的事實,也成為原民掌握教育權的重要阻礙,不過kitigan zibi部落學校的經驗,可以給我們一點點希望,他們從幾個媽媽阿姨們玩一個賓果來辦一個母語夏令營,並善用所有機會和政策空間,才有部落學校的結果,那我們呢?大家繼續努力吧!sa’icelen!